二月有一本書,是日本美容大師田中宥久子的【塑顏按摩術】,
之所以要說還好有林宥嘉的原因是,每當被問到,田中宥久子,哪個ㄧㄡˋ啊,
以前可能還要解釋個半天,現在只要說,林宥嘉的宥,大家就知道了。
不過說到用字,我覺得現代人的用字量真的越來越少,
常常要跟人家解釋一個字,
說了好幾個名詞,很多人還是聯想不到到底是哪個字。
這就反應出了大部分的人,字彙量很少,就算有時候知道那個字彙,還是有可能想不出來單字怎麼寫,
不過,因為現在名詞越來越多,有很多都是約定俗成的用法,也有很多外來的字,都被沿用了。
例如前兩天查知識經濟相關的資料時,查到一個名詞叫做「智價」(Knowledge Value,也有用Knowledge-Creating,智價企業論=The Knowledge-Creating Company),
老實說,我還是因為查資料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,剛看到的時候,心裡一涼,想說我中文系真是白念了,怎麼沒看過這個詞,
雖然不難從字來解讀意義,但是也因為這麼簡單的兩個字組合的名詞,我竟然沒聽過,才是讓我恐慌的原因。
不過後來發現,這字跟我中文系文字學之類並無關係,應該是近代創出來的字,
來源應該是所謂的「智價革命」這個名詞,而且似乎是個日本來的名詞,
首出一九八七年,遠流出版的日本作家界屋太一作品「智價革命」,日文是「知価革命」(1985)
ITが起こした知価革命. 2000年を迎えた今、人間は歴史的な大変革に直面している。 ... この結果、北米や西欧の一部では既に、1985年の著書で私が名付けた知価社会、つまり「知恵の値打ちが経済の成長と企業利益の主要な源泉となる社会」
不過再細查,智價其實是知識價值的縮寫+改寫,日文的知価,指的就是知識價值,到了台灣變成智價(智慧價值?智識價值?)
知與智日文的念法一樣,部份意義相同,不過還是有微妙的差異
ち【智】
[人名用漢字] [音]チ(呉)(漢)
1 物事をよく理解する。賢い。「智愚・智者」
2 物事を理解する能力。「智慧(ちえ)・智能/叡智(えいち)・奸智(かんち)・才智・明智」
◆「知」と通用する。
ち【知】
[音]チ(呉)(漢) [訓]しる
1 物事の本質をしる。対象を心に感じ取る。「知覚・知識・知命/感知・察知・周知・熟知・承知・認知・未知・予知」
2 しらせる。「下知(げじ・げち)・告知・通知・報知」
3 相手を理解し、つきあう。しりあい。「知音(ちいん)・知己(ちき)・知遇・知人・知友/旧知・辱知」
4 物事を見抜く力がある。理解する能力。ちえ。「知恵・知者・知能・知略/英知・奸知(かんち)・機知・故知・才知・人知・世知・頓知(とんち)・無知・理知・良知」
5 取りしきる。つかさどる。「知県・知事」
中文部份僅就名詞來看意義,其實看起來相似,但還是有微妙的差異。所以我覺得當時後應該還是用知價革命會比較貼近原意吧!
智
聰明﹑識略。如:「才智」、「足智多謀」、「大智若愚」。孟子˙公孫丑上:「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」史記˙卷七˙項羽本紀:「吾寧鬥智,不能鬥力。」
智識
智慧才識。宋史˙卷四二一˙李庭芝傳:「少穎異,日能誦數千言,而智識恆出長老之上。」
知
識見、學問。如:「求知」﹑「真知灼見」。論語˙子罕:「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」
意識、感覺。荀子˙王制:「草木有生而無知。」漢˙范縝˙神滅論:「手等亦應能有痛癢之知。」
知識
認識的人、朋友。墨子˙號令:「其有知識兄弟欲見之,為召,勿令入里巷中。」文選˙孔融˙論盛孝章書:「海內知識,零落殆盡,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。」
學問、所知道的事理。
其實只是要從宥這個字來說最近包括自己,字彙都變少了,沒想到就一發不可收拾。
為什麼會突然感觸良多,也是因為最近看了大前研一一本新書,他提到現代人知識的衰退,
包括從猜謎節目變多、綜藝節目收視變好、日本總理老是念錯字(這跟台灣之前官員亂用成語真類似)、年輕人網路查不到的就不管了,不求甚解,也缺乏求知慾。
雖然大前說的是日本的現象,但我覺得台灣也差不多……
一群大人在玩什麼「百萬小學堂」,搞什麼!之後呢?以為這樣就獲得知識了…,而那只不過是一個片面的、短暫的「常識」吧!
加上今天表弟們因為沈迷線上遊戲,舅媽說他們國語很爛……,
讓我覺得中文該不會在下一代就沈淪了吧?!
雖然我自己也不是很用功的中文系,但是總覺得好像不應該這樣讓中文漸漸沒落與消滅,
假設古文有一百分的美,到今天恐怕能夠被認識的只剩下十分而已吧!
真可怕啊!